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創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亮點工作/ 更多
學部組織
工作動態/ 更多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教授彭新華研究組在自旋量子精密測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提出和驗證了弗洛凱(Floquet)自旋量子放大技術,靈敏度達到了飛特斯拉(即10的負十五次方特斯拉)水平。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物理評論快報》,并被選為“編輯推薦”文章。審稿人認為該工作“為精密測量以及檢驗新物理規律提供了超靈敏方法”。
隨著量子力學基礎研究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通過原子、分子、自旋等物理系統可以實現微弱信號的量子增強放大。相比基于經典電路的傳統放大技術,量子增強放大技術具有更低的量子噪聲和更高的放大增益,為提升測量精度提供了強有力的研究手段,受到廣泛關注和研究。
然而,目前對量子放大精密測量技術的探索仍然有限,實現信號放大主要依賴于量子系統固有的離散能級躍,由于可調諧性的限制,量子系統固有離散躍遷頻率往往無法滿足放大需要的工作頻率,因此限制了量子放大器的性能,如工作帶寬、頻率和增益等。如果能夠克服以上困難,量子放大技術的性能將可得到很大改善,對探測極弱電磁波和奇異粒子等具有重要意義。
彭新華研究組研究人員提出了Floquet自旋量子放大技術,克服了以往探測頻率范圍小等限制,實現了對多個頻率的極弱磁場放大。這項技術得益于研究組此前提出的“自旋放大技術”和“Floquet調制技術”,將二者有機結合,從而將量子放大技術推廣到Floquet自旋系統。通過理論計算和實驗研究,研究團隊首次展示了Floquet系統可以實現多個頻率待測磁場2個數量級的同時量子放大,測量靈敏度達到了飛特斯拉級級別。
據悉,該工作首次將量子放大技術擴展到Floquet自旋系統,有望進一步推廣到其他量子放大器,實現全新的一類量子放大器——“Floquet量子放大器”。
(原載于《光明日報》 2022-06-22 11版)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